细心观察的人会发现,身上的疤痕其明显程度往往因位置而异。位于前胸、后背、肩部、关节(如膝盖、肘部)等部位的疤痕,通常更容易变得宽大、凸起,甚至瘙痒疼痛;而位于面部、前臂等处的疤痕,则相对更容易恢复得平整一些。造成这种地域性差异的一个核心物理学因素,就是皮肤张力。皮肤张力,即皮肤在各个方向上所受的牵拉力,是影响疤痕形态的一个较为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因素。
皮肤张力主要由其下的肌肉运动、关节活动和皮肤本身的弹性所决定。人体皮肤并非均匀紧绷,而是像一件精心剪裁的弹性衣服,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松紧度和拉伸方向。当皮肤出现伤口后,伤口两侧的皮肤会因其固有的弹性而向两侧回缩,试图分开。在愈合过程中,新生的肉芽组织和后来的疤痕组织必须不断地对抗这种持续的横向牵拉力,才能将伤口拉住、闭合。
这种持续的机械张力会向伤口处的细胞传递生物力学信号。成纤维细胞作为一种对机械应力敏感的细胞,在感受到高张力的环境后,会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收缩性和增殖能力的肌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会像“勤劳的工人”一样,拼命地合成和收缩胶原蛋白,试图通过增加“建筑材料”和“收紧拉索”的方式来对抗张力,稳定伤口。其结果就是,在高张力区域,成纤维细胞被过度刺激,产生了高出实际需要的胶原蛋白,并且胶原纤维的排列为了顺应张力方向而变得更为紊乱,导致疤痕增生、变宽和凸起。
相反,在皮肤张力较低的区域,伤口所受的牵拉力小,成纤维细胞无需“过度工作”,胶原的合成和沉积更趋于平和、有序,因此形成的疤痕也就更纤细、更平整。理解了张力与疤痕的关系,就为疤痕防治提供了重要思路。外科医生会尽可能使切口方向与皮肤自然纹路(即低张力方向)一致。术后,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减张胶布、硅酮凝胶贴(本身也有一定的减张作用)等产品,来持续减轻伤口两侧的横向拉力。对于关节等活动部位,在愈合期适当限制活动、避免过度拉伸,也是降低局部张力的有效方法。通过主动管理皮肤张力,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疤痕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